在不久前召開的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和部長黃潤秋在講話中都強調了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如何更好地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支撐和服務?在“十四五”開局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環保產業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思路和舉措?
1月17日,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的中國環保產業新聞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郭承站,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有關同志及協會各部門負責同志與媒體展開交流。
環保產業保持高速增長
“十四五”年均增長約10%,到2025年營收有望突破3萬億元
在郭承站看來,30多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顯著成效,不僅有力地支撐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同時實現產業營收快速增長,產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污染防治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咨詢和環境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郭承站介紹說,污染防治領域的環保產業年營收總額從2011年約3700億元,發展到2020年約1.9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約20%,其中“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約13%,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綠色亮點和新增長點。
就在座談會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了2021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
“近年來,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及有利于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市場空間持續釋放,在市場需求牽引、以及本身和交叉行業技術進步共同推動下,生態環保產業技術不斷迭代進步、產品不斷豐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為污染物減排、傳統重污染行業綠色發展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一級調研員呂奔告訴記者,根據產業調查數據并進一步測算,預計2021年-2025年,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25年環境治理營收總額有望突破3萬億元。
社會資本重拾信心,加速布局生態環保產業
相比于風口上的熱門投資領域,生態環保產業有投資周期長、回報率相對低的特點。因此,如何、從何抓住生態環保產業的投資機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協會政研部副主任王政回應關于“資本這幾年對環保產業的投資意愿降低”的問題,他認為應當理解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即各路資本一哄而上,置“價值投資”理念于不顧,炒作概念,快進快出,在股權投資市場和二級市場上盲目投資環保企業的時代結束了。投資生態環保產業進入了一個更理性、更可持續、空間更廣闊的時期。環保企業的股票估值,在經歷了2017年底至2018年階段性的超跌之后,已經明顯企穩回升。
事實上,社會資本正在加速布局生態環保產業。王政告訴記者,一方面,國有資本正在積極把生態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目前生態環保產業已有兩家專業環保央企,分別是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其他眾多央企也紛紛布局生態環保產業,全國20多個省市都成立了自己的生態環保產業集團;另一方面,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機構(這里面有大量的民營資本)正在積極投資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商業模式可靠的生態環境企業,致力于把生態環保產業“做精做深”。2020和2021兩年,A股新增上市環保企業40余家,特別是科創板成為環保企業上市的主陣地。
“當前,形成了以專業和兼業從事生態環保產業的央企為主的行業中堅力量,一批大型國有環保集團、上市環保公司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以及大量以科技型民營環保企業為代表的行業創新力量。”郭承站介紹說,僅2021年,全行業就新增19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環保公司總數近180家,55家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員企業入選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生態環保產業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將迎來產業范圍延伸拓展、產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深化改革等多重紅利。因此,生態環保產業市場潛力和投資空間很大。”王政指出。
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形成產業新規模新動能,創造產業新價值新產值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統計,2020年參與調查的超過1.5萬家重點企業中,大型企業占比僅3.1%,中型企業占比24%,小微型企業占比約73%。
“生態環保產業以中小企業為競爭主體,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是行業創新的重要源泉。”協會副秘書長黃濱輝表示,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水平,即是生態環保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小環保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所需。
“2011年-2020年,中國環境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總量,接近全球環境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60%,是全球最積極布局環境技術創新的國家。”協會技術部主任劉媛介紹說,我國生態環保產業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了快速發展,有效支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
2019年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設立的環境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項目“工業煙氣多污染物高效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自2012年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環境保護類唯一的一等獎項目。
“‘十四五’生態環保產業將在統籌新老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迎來新的機遇,重點是瞄準生態環保產業鏈的短板、缺項和弱項,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形成產業新規模新動能,創造產業新價值新產值。“協會副會長李蕾指出。
呂奔表示,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產業體系不健全,產業結構不平衡,不適應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要求;二是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研成果轉化與關鍵技術原始創新不足,部分部件和材料仍然依賴進口,高新技術與產業融合不充分;三是產業標準化水平不高,標準體系不健全,非標產品多,服務標準供給不足;四是產業復合型、一體化發展水平不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產業鏈配套協作未形成合力;五是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有待完善,不合理的市場準入、低價中標等大量存在;六是統計調查制度不完善,產業底數不清,對政策制定支撐不足。這些問題是“十四五”及今后更長時期推動我國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導向。
展望“十四五”, 他建議,生態環保產業可從以下6個方面抓住發展機遇: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將帶動生態環保產業面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全面升級。生態環保產業與能源、材料、清潔生產產業、節能節水等綠色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二是生態環保督察高壓常態化,環境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排污成本內部化機制不斷健全,將催生潛在環保需求轉化為市場需求。三是產業政策機制日趨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PPP 模式不斷規范,以 EOD 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環保企業融資環境持續改善。四是行業并購整合加速,行業“洗牌”加劇,集中度不斷提升,“專精特新”成為中小企業發展方向。五是項目統籌打包、整體推進成為主流,生態環保產業從細分領域的專業治理向環境問題的系統化、綜合化環境服務轉型升級。六是生態環保產業與高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融合發展,將帶動生態環保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效率升級,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向。